道德经讲义_第21节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   第21节 (第4/7页)

何尝有声?虽然无声,但十二律音乐之声,皆是从黄钟一阳元气而生。人有口音语言之声,更有心音希声。语音之声可听,心音之声难听。一切外在的有形、有音,都是从内在滋生出来的,外在之有,有生于无,故无极才是大有、大音。

    ??常人“贵远而贱近,向声而背实”。人心就是一个小天地,与大天地相通相应。天地无音,却可以行使风雷雨电之声;人心无音,却可以包容天地万物,可以与天地万物的心音息息相通。天地虽然不语,看人的行为可察知心机,自然界一切现象都是天地不说话的声音,花开告知春天的露面,叶落表示秋天的来临。哑巴不说话,以手势眼神表达他的心音。故传心胜于语言声音。人的心音意识流,不仅可以以语言表述,身体的动作,面部的表情,都是心音的外显。

    ??人心中喜怒哀乐等情绪的变化,善念与怨恨的生起,其心音就像无线电波一样,充满空间,如雷贯耳,迅速传播,千里之外,瞬间即应。比如亲人远在千里之外,或病或故,因有亲缘关系,其基因信息即可立即感而遂通。如此之类的无音之声,正是“大音希声”之妙义。

    ??圣人治国治民,妙在以善德心声之微,虽无声无言,却能使天下大顺大化;妙在不言之教,可使民心领神会,向善归道。修真人“观心得道”,以心音与自然大道圆通,即可道果大成。以此观之,无音之中,有大音隐寓;无声之中,有希声存藏。故有“于无声处听惊雷”之句。袁世凯的二儿子劝其父不要当皇帝,便写了两句诗:“山泉绕屋知深浅,微念沧波感不平。”“微念”,是说一个小小的念头兴起,便会激起象大海浪涛那样的波动。此语颇有道几,深明心音的奥秘,可惜袁世凯不听,枉费了这么一个好儿子的心。吕祖云:“坐听无弦曲,明通造化机”,这是对“大音希声”的绝妙写照。

    ??【大象无形,】

    ??“大象无形”,天地万物中凡能看得见的,便称之为“象”或“现象”。所谓“大象”者,就是大得看不见的无象之象。

    ??“无形”者,即目不能见者之谓。最大的物象,是无形之象,即大道微妙之理。大道无形无象,只可以心神领悟,不可以形迹视见,是以谓之“大象无形”。

    ??大法象之人与此一样,质朴无其形。心即是道,道即是心,心能包容天地万物,心能生万法万象。敛之在身,非有非无;用之天下,无穷无尽,无所不能,无处不往;可以自由超越时空,其妙无穷无尽,变化莫测;聚则成形,散则为气,此谓之“法象”。

    ??凡修成正果的仙佛圣真,因其道果圆满,故皆能化身分神千万亿,变化无穷,为天下人做大善事、大好事。但这种大法象常人不可知、不可见。古之圣人,修身治国,德化天下,世人无法知其端倪,此正是“大象无形”之妙义。

    ??天地万物本是一炁所化,大寰(huán宇宙;天下)包罗万象。天居高,地位卑,人立中,而世界成。追溯到鸿蒙未判,天地混沌,日月未分,那时便是无穷无尽的先天,并无一物一象。至混元一炁运转虚空,运转既满周圆,气始分散,化为三清:玉清元始天尊,上清灵宝天尊,太清道德天尊,玄、元、始三位一体,三清分化有形,清轻之炁上升,子会开天,日月星生成,三宝完成。三清再化五老,东方木公、西方金母、南方火精、北方水精、中央黄老,五行既全,重浊之气下降,丑会地辟生。天地运化真炁,五方定位,世界成形。五老运化五炁,至寅会时人降生。五行之偏气分散天下,而生动植飞潜等物,如山水草木,电光石火,尘土动物等。

    ??大道无形无象,却可以生宇宙万物,所以天下最大之象就是无极大道。天地人万物,原由无极元始一动而生太极,太极含阴阳两仪,而化三才四象五行……。一本而散万物殊,故曰“众生”。又谓之“九六原灵”,意取天九地六之象数,包罗无穷无尽,所以太极是一个无形的大象。天下万物,物物有太极,太极之中,又分太极,大至宇宙天地,小至微尘内核,无不有太极之象,大中有小,小中含大,人眼不能见,耳不能听,其形皆隐存于万物之中,此即是“大象无形”之义。

    ??【道隐无名。】

    ??“道隐无名”句,是总结归纳以上十三句之妙意。

    ??道本为宇宙大主,但因道又隐于无名,与万物和光同尘,默默无闻,潜藏在万象之内,所以不被人知。大道无形无迹,无声无息,至玄至微,至神至虚;隐含在天地万物之中,天地万物并不知。无名无象,不可睹,不可闻,使人无法指其名,无法见其象。道之有,隐于无;道之无,藏于万物之有。万物皆有心,天理在人心,万物皆含道性,其道性精华物质皆包藏在物内的核心之中。所以,道之真实在中心、核心、本源之中,而不在物之表层。万物的外在形象,皆是道体之枝叶末梢;万事之表,皆是理德之皮毛。自然本质的核心,皆隐藏于内。故曰“道隐无名”。

    ??人之真我,本是虚灵一团光炁,光圆觉照,本无一物,何处染尘?又何需执相,徒增做作?但人落入凡尘以后,执于万有,执于形相,以
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